7月 28, 2015

data vs land, 兩年後回顧

人生的痛苦之一, 就是看到自己的烏鴉嘴預言一步一步的實現, 但是卻無法改變。

兩年間, 精華區土地的硬資產價值遭到嚴重的質疑, 如果擁有網路, 人的確不需要擠在一塊小地方, 忍受低落的生活品質。兩年間, 大數據成為顯學, 每個人都對於機器學習有一番見的, 然而機器學習最重要的燃料--大數據的來源, 卻被牢牢把持。這就像是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建立大壩,下游的國家只能任其宰割。

兩年間, 美國經濟再度一枝獨秀,但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災難此起彼落。也許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仔細分析,是否各自的經濟活水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都已被資訊科技瓜分。曾被批評瘋狂印錢救經濟的美元竟成強勢貨幣。

也許兩年前的預測,許多人都已經看到,只是,沒有改變。集體地走到一個窘境。

繼土地之後,下一個受災戶會是誰?許多人認為是勞力工作者,我認為不是,因為機器要有效率的取代人手的細緻還是有很大的困難。電子商務如果是販賣實體產品,永遠需要雇用司機來傳遞。電腦彈奏樂器的技術的確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是無法進行情感的互動。

但我預測最為兇險的階級是各行各業的專家。專家多半來自於訓練與經驗,但正是機器所擅長,大數據資料還可以帶來即時與全面的判斷,可以即時的取代。那麼專家的存在價值為何?

任何產品,只要可以聯網,可以記錄使用者使用習性,就能加以分析。比方來說,書籍的暢銷與否,受顧客喜好與否,可以用電子閱讀器的閱讀紀錄分析。因此亞馬遜再怎麼虧損,還是要賣kindle閱讀器,因此亞馬遜可以比書商更早identify有潛力的文壇新星。
"data vs. professional" is the next stage.
2015/7/28, 5A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