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9, 2006

還我本容--清溪川重見天日

除了韓星過境擠爆報紙版面,韓國『清溪川重現』工程也在台灣的政治、建築、旅遊、環保、地區營造甚至民主的討論議題下發酵。



像許多20世紀發展中的亞洲城市,首爾(以前我們叫它漢城)在1958年為求快速效率,將其城市中心的清溪川整個封蓋,蓋起四線道高速公路,而四周因為沒有規劃,隨著韓戰發展起了販售廉價商品的大市場,違章建築和雜亂的攤販林立,時間久了,使這塊地區成了首爾所謂的『城市之瘤』。



當年親手將清溪川封印的林明博(當時為工程師),在競選首爾市長一役中,打出的口號是重現清溪川的城市再造政策;他當選了並且隨即努力實現他的政策,當然,要遷移當地存在已久的違章和攤販十分困難,林明博用的方法竟然是舉行許多解說會,並成立清溪川重現計畫的博物館、義工組織,讓學校的小學生到博物館校外教學,理解政府的計畫並給他們願景(?),及讓義工、市府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



2004年清溪川工程用驚人的速度完成,正式重新注水,當然成為新的城市景點,附近規劃的文化街道開滿極具特色的商店、各類風味小吃,地價當然水漲船高,從前企圖隱藏的『城市之瘤』今日成為招徠觀光客向觀光客敞開的『城市之心』,預計每年會有300萬人前往參觀,也把首爾推向國際化都市之林。



以往有人說民主自然不利形成有遠見的執行政策,但清溪川重現的的例子讓大家大呼意外,也有資料顯示清溪川工程使首爾的風速和平均溫度都有了改善,不再又悶又熱,清溪川也出現了白鷺鷥和魚兒。台灣最近也有跟進的討論(嵧公圳),似乎許多議題都跟著打轉。



對於外界這麼多的溢美之詞,卻也有韓國人持反對意見,有些人覺得清溪川不過是林明博角逐總統大位的跳板;其中一位首爾大學景觀系的教授則是痛批清溪川根本是一條沒有生命力的人工排水溝,據其稱因為清溪川80%的水是用電力從漢江抽過來的,真正水面的寬度不及河道寬度,流速又慢,且防水層的設計也不可能發展出自然的生態等,其直接嚴厲地批評清溪川的工程不過是場政治秀,未來將付出更多經費去維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