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4, 2008

市場就在燈火闌珊處




Photo by Selene







最近讀<用心飲食>,相對於"工業式農業"單一作物的耗竭地利及生物多樣性被消滅,書中極力讚揚的是在地小農文化。他們自種自食,對減少使用農藥、化肥,保持品種多樣性有很大貢獻,由於利潤不高,更不會把農產品千里迢迢運到外地,食物哩程就縮短大半。

必須解釋一下"工業農業"的字意,是指農業產出被工業化並只重獲利的情形,可以當形容詞也可以當名詞。非常的大塊土地為壓低成本和效率,整齊畫一幾乎永久地種植同類作物,為了保持產量,於是乎連玉米也都種植單一品種能有最大量產出的玉米,使得其他品種的玉米種子逐漸被淘汰;重度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使土壤養分枯竭殘留毒素。

在地家庭式農業,則很不同,他們適應當地氣候,遵循傳統,可能有保有自己特殊農產品種的習慣,因為種植較多種的農產,當某樣作物欠收,他們可以用其他作物來彌補,也因此不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保持作物的盛產,這種農業模式體現在美國的某些地方,他們會利用農夫市集直接面對在地消費者。


闔上書的時候,我幾乎要跳起來,這不就是我家附近的市場嗎?農夫自產自銷,量很小,所以都自己擺個小秤,就可以做起零錢生意;一到時間,各家就都端出差不多的農產品,則是符合時節當令的證明。加上各家農民喜歡的口味不同,所以同一種蔬菜也有各種品種之分,讓人眼花撩亂,像是肉豆(菜豆)最近就有全綠的和花色的不同,南瓜更是驚人,各家都在推銷但各家都長得很不一樣,有的很大直立(聽說很鬆軟),有的小型是扁的(聽說有栗子香)......而茄子,我之前舊部落格就說過,客家人種得茄子竟然是條紋紋路的。雖然我之前就已經很看重我家這個市場,幾乎來過我家的好朋友(天啊也沒幾個耶),比較熟的,我都會帶他們去市場逛逛,儼然成為我無聊家居生活的有趣景點之一。沒想到,它竟然比我想像的更為珍貴。


其實,說來有點好笑,我常常自己不能發現自己周遭的很多價值,說不定是因為習慣,說不定是因為自己沒有仔細看,而總在別的地方尋尋繞繞才又發現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食物自家的歷史,美好讓我眷戀,有自成一格的迷人豐富的厚度啊。


圖說:今晨市場裡賣的龍鬚菜,鮮綠翠亮,因為很新鮮,下刀切的時候,還有喀滋喀滋的脆聲。

1 則留言:

lata 提到...

這樣的市場,或許會因為城市的不斷發展,或是當老一輩漸漸凋零而漸漸消失。在台北或高雄市就幾乎已經找不到這樣的攤子了。我們這兒也有類似的農夫市場,但是價格相當“瑞士化“,所以我們都只看不買。“現撈仔“的時代將過,想起來就覺得有點唏噓。